为什么你总是XX

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,体验自己努力的过程也许就是做此事目标。

为什么你总是后悔

身边经常有人对我说:『我非常后悔做了XXX』。每次听到这个话题,我都说:『听到这件事,我很难过。给你讲下我的经验吧!』

其实,这并不是什么经验或者技巧,还是讲个小故事吧。王徽之是东晋王羲之的第五子,有一年冬天下了大雪,他见此情景想起了自己的朋友,马上连夜赶往朋友住处。兴致勃勃,行驶一夜终于到朋友门口,突然做了回家的决定,身边仆人很是不解。徽之曰:『乘兴而来,兴尽而返』。有时候,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,体验自己努力的过程也许就是做此事目标。

没人能够预知未来,行事前尽可能的分析好利弊,做好最坏的打算,然后尽情的体验自己努力的过程,也许能收获更多,至少不会后悔自己的努力。

其实,就算此事成功了,我相信这种喜悦不会让你开心一辈子。如果能在有限的失败中总结出更多的教训,岂不是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呢?

为什么你经常痛苦

最近有朋友问我:『我现在非常痛苦,我改怎么办?』

当我听到这个话题的时候,内心不悦,所以,我回答说:『幸福是种能力,你需要找到生命的意义。』当我说完这句话,才意识到说的有点严重了,所以我给他讲了个故事:『纳粹时期,有个犹太人叫弗兰克尔,他的亲人陆续死于纳粹的折磨,但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。他认为一个纳粹士兵即使拿枪指在自己头上,但他是不得不去这么做,因为他选择听从命运安排,而弗兰克尔就是被别人拿枪指着,他依然可以选择活出自我,找到生命的意义。』

总结

  • 命运给予我们什么并不重要,而是我们选择如何去选择。
  • 不是生命给予了痛苦,而是你选择了痛苦。

为什么你每次说的都是对的

原来一直不明白我媳妇说我:『你老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教育我,总之,你每次都是对的』。为什么,聊着聊着就说到这句话了呢?我最近受胡适思想的启发,明白了实事和观点的关系。每个人看到同一个事实都会有不同的观点,这是件好事,但是,如果只揪着别人观点的对错去争论就走远了。观点只代表对于事实的评判结果,也往往代表了自己的价值取向,如果只争论一个观点的对错,而不去努力的求证,我感觉是非常低级的行为。我一直比较喜欢儒家思想,原来对于胡适的批评简直不可理喻。最近,看了《胡适讲国学》彻底震撼了,比如胡适把佛学批评的一无是处,但还写了十几万字的佛学历史,也解释了印度佛教到中国世俗化后的禅宗,里面清晰又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很多观点。真是太妙了,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精神。

只有努力的求知才是对自己观点最好的证明。以前,我特别喜欢读史,都说读史可以使人明志、读史可以借古鉴今,但是读了那么多还不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,到头来只看懂了一些历史故事和他们的好坏。其实,这种目的可能就不对,读完之后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求知,与其说是好坏对错,其实都是别人想告诉你的。只有自己努力过后,对错也许根本不重要了,因为你能学到更多的东西,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事情本身的乐趣。

为什么读过的书总是记不住

最近身边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我读过的书过几天都忘了?

其实,我原来也这样,现在也只是看一遍,记住一点。后来读的多了也总结一些小技巧,简单说一下。

第一:也许你根本不喜欢这本书。读一本书前是否想过读这本书的目的呢?如果是别人给你说这本书很好,你仅仅是想知道这本书讲了啥,我感觉你可以看百度百科,因为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。其实,我感觉你还是不喜欢这本书。如果,你不知道喜欢一本书是什么感觉,我可以举个例子,大概类似你遇到初恋时候的感觉吧。我高中时期特别喜欢《三国演义》,连着读了三遍,后来工作又陆续读了四遍,期间还穿插读了《三国志》、《关羽传》-田福生、《大谋小计五十年|诸葛亮传》等,我不知道为啥看这些,只是单纯的喜欢这些演义中的人物刻画,喜欢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命运,喜欢他们对于人生的选择以及努力。

第二:那我喜欢读玄幻小说,可是我看了后也记不住?玄幻小说也许只是你用来消遣时间的,很快让你津津有味的感觉,但是这种感觉来得快,去的也快,注定留不下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。就像我当年喜欢金庸、古龙、戊戟的武侠小说,原著几乎都看过,现在也就记住几本书名而已。我读的时候完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,自己不反思,也没有周边书籍的延伸阅读,所以,我看完也就忘了。

第三:如果有一本书能让你沉迷于书中,大概你印象就会深刻,这种书可能比较适合你去读。遇到这样的书,除了读书,还会经常去搜关于书中一些不懂的理解,周边的人物处于当时的环境,甚至洗澡、刷牙的时候都会去思考书中人物以及他们的命运。比如,有一个段时间,我读了《宋徽宗》,然后我各种搜索陆续又读了《欧阳修传》、《苏东坡》,也有人说这三本书构成了北宋三部曲。当时,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发现原来历史书中的唐宋八大家、范仲淹、晏殊、包拯、司马迁、梅尧臣、王拱辰等大人物全有提及。后来,我发现和整个新儒学的发展史有很大关系。比如周敦颐、邵康节、二程、朱熹、陆九渊和王阳明,而后,顺气自然的读到胡适之的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冯友兰的《中国哲学简史》梁漱溟的《梁漱溟先生讲孔孟》。

读书就是简单,也许不是为了记住什么,而是单纯的求知。开始也许是书中的故事打动了你,后来读的多了,思考的多了,发现很多书都有人物关联、思想关联,异或思想冲突。如果,能靠读书来看清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简单道理,也许你记住的就多了。
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
doodo
Built with Hugo
主题 StackJimmy 设计
本站总访问量  |  本站访客数